一、战车启动:以色列的军事赌注
本月8日,以色列安全内阁批准了内塔尼亚胡“击败哈马斯”的计划。19日,国防部长批准作战计划“基甸战车2”,计划征召6万预备役人员,配套的90亿美元国防预算已就位。
以军显然已迫不及待。20日,德弗林证实以军已控制加沙城郊区,开始进攻第一步,正加大对哈马斯地上地下基础设施的打击。自3月18日恢复军事行动以来,以军已打死2000多名哈马斯成员(含高级指挥官),打击超1万个目标,控制了加沙地带75%的区域。
内塔尼亚胡显然觉得不够快。总理办公室声明中“缩短进攻时间表”的指令,透着不容置疑的强硬。他清楚,国内民众盯着被扣押人员安危,国际谴责声渐高,唯有更快的胜利才能堵住这些声音。
二、四面楚歌:来自各方的“攻击”
法国总统马克龙在社交媒体直言,以色列的军事行动只会带来“灾难”和“永久冲突”,他与约旦国王、埃及总统通话后达成共识:停火、释俘、人道援助才是正途。德国政府副发言人迈尔也明确反对以军计划,呼吁“持久停火”。
地区武装的反击更直接。17日,杰哈德“圣城旅”向以色列定居点发射火箭弹;也门胡塞武装用“巴勒斯坦-2”型导弹袭击本·古里安国际机场,虽被拦截,却显露强硬姿态。
以色列国内也麻烦不断。内盖夫防空基地数十名士兵因食物变质、蟑螂肆虐上吐下泻;南部基地设施破败,埃拉特基地士兵在热浪中断水断电,这些丑闻让军方颜面扫地。
三、停火僵局:谁也不肯先低头
18日,哈马斯同意埃、卡提出的停火方案:60天停火,释放10名被扣押人员。以媒承认,哈马斯在释俘数量、缓冲区范围等关键问题上已让步。
但以方选择沉默。他们坚持只接受“全面停火”,要求释放所有被扣押人员并让哈马斯放弃加沙领导权。内塔尼亚胡陷入两难:公开拒绝会引发国内抗议,接受分阶段停火又怕偏离“全面胜利”目标,只能暂时搁置。
谈判进展更是迷雾重重。以高级官员透露,内塔尼亚胡迟迟不表态,尽管内部多数人支持达成协议。他近期强调要搞“全面协议”,与此前认可“部分协议”的态度矛盾,让人猜不透真实意图。
四、定居点计划:给和平判了缓刑
20日,以色列批准在“E1区”建3401套住房,希伯伦附近再增342套。这引发21国联合谴责,英国甚至召见以驻英大使抗议。
巴勒斯坦总统府发言人鲁代奈怒斥此举将分裂约旦河西岸,违反国际法。外交部声明指出,这会让“两国方案”化为泡影——要知道,约旦河西岸已有51万以人住在违规定居点,再这么折腾,巴勒斯坦国将无从谈起。
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也谴责该计划违背决议,破坏巴勒斯坦领土完整,要求以方立即停手。但以财政部长直言,这是“消除巴勒斯坦国”的关键一步。
五、人道危机:最无辜的牺牲品
加沙的孩子成了最大受害者。联合国数据显示,目前五岁以下儿童营养不良数量是3月的三倍,加沙城更比停火破裂前高六倍。世卫组织称,7月有近1.2万名5岁以下儿童确诊急性营养不良,创纪录新高。
这一切源于战火不止、援助受阻。以军摧毁大量基础设施,水电、医疗告急,人道物资难以进入。美方虽称食品被偷,但《纽约时报》援引以军官员话称,无证据证明哈马斯盗窃援助。
内塔尼亚胡的“硬刚”打法,实则是场豪赌。讨好右翼选民也好,扩大占领也罢,风险都显而易见:地区可能陷入“永久冲突”,以色列国际形象受损,国内反战情绪升温。当硝烟散去,人们或许会明白,真正的胜利从不是靠枪炮换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