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通讯

海光信息反向并购第一大股东中科曙光,国产芯片并购潮来了?

出品 | 搜狐科技作者 | 梁昌均编辑 | 杨锦国内芯片行业迎来并购大单!近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海光信息和沪市主板上市公司中科曙光双双发布公告宣布,两家公司计划合并重组。

出品 | 搜狐科技

作者 | 梁昌均

编辑 | 杨锦

国内芯片行业迎来并购大单!

近日,科创板上市公司海光信息和沪市主板上市公司中科曙光双双发布公告宣布,两家公司计划合并重组。

海光信息将通过向中科曙光全体股东发行股票换股吸收合并中科曙光,并募集配套资金。两家公司自5月26起停牌,预计停牌不超过10个交易日。

有长期关注芯片行业的投资人对搜狐科技表示,芯片领域的并购将会成为大的趋势。“未来就是培养一些巨头,一类是芯片公司之间的整合,另一类是产业链上下游整合。”

此次市值超3000亿元的海光信息吸收合并市值超900亿元的中科曙光,就属于后者。

一家是国产芯片龙头企业,一家是中国服务器及算力基础设施龙头企业,两家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企业,打算一起联手抢抓国产算力市场的发展机遇。

海光信息反向并购,中科曙光系其第一大股东

这次交易双方可以说有着很深渊源,背后有很强的中科院系烙印。

发起收购的海光信息是一家国产芯片代表企业,在业内和龙芯中科、天津飞腾、华为鲲鹏、上海兆芯、申威科技等有着“国产CPU六君子”的称号。

2022年8月,成立8年的海光信息登陆科创板,最新股价为136.13元,相较36元的发行价累计涨幅278%;目前市值3164亿元,排名科创板第一。

中科曙光则起源于我国在高性能计算领域的探索——1993年,中国科学院的李国杰团队主持研发的高性能计算机“曙光一号”问世,李国杰也在两年后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

展开全文

随后李国杰在中国科学院的支持下成立公司,开启高性能计算的产业化进程,并作为创始人长期担任中科曙光董事长,带领中科曙光逐步成为中国服务器及算力基础设施龙头企业。

最新公开信息显示,中科曙光控股股东为北京中科算源资产管理有限公司(持股16.36%),实控人为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值得一提的是,中科曙光长期是海光信息的大股东。

海光信息最初由天津滨海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委会旗下的投资管理公司成立,后来引入中科曙光、成都国资、国科控股等国资,中科曙光则通过受让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

海光信息今年一季度财报显示,中科曙光持有其近6.5亿股股票,持股达27.96%,仍为第一大股东。不过,海光信息称,公司不存在控制股东和实控人。

这个月初,海光信息公告称,2018年加入公司的董事长孟宪棠,因年龄原因辞去一切职务。今年1月底,82岁高龄的李国杰则辞去中科曙光董事长等职务。随着此次交易完成,双方公司高管董事团队或出现新安排。

长期关注半导体行业的IO资本董事余凯尔对搜狐科技表示,这个并购案有两个特点:一是子公司发行股份整体吸收合并母公司,这种“反向并购”模式开启了国内科技企业“以子并母”的先例;二是芯片设计公司收购下游整机公司。

目前,海光信息市值远高于中科曙光,前者超3100亿元,后者为905亿元。市场也给了海光信息更高溢价,其市盈率达164倍,是中科曙光的近3.5倍。

此次交易采用全部定增发股的方式进行,由于双方较大的市值差异,换股比例也引发市场关注。不过,市值往往并不能完全反映公司的实际价值,收购交易中则需要综合考虑资产质量、盈利能力、技术实力、市场前景等因素。

“在当前市场环境下,中科曙光的技术和市场资源具有独特价值,可能会有一定溢价,但也需要确保定价的合理性和公平性,平衡各方利益。”有行业研究人士表示。

截止今年一季度末,海光信息持有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约66亿元。该人士还认为,全部采用定增方式可以避免大量现金支出,减轻海光信息的财务压力;同时通过股权置换,中科曙光的股东将成为海光信息的股东,一定程度也有利于双方股东利益的平衡。

芯片设计公司整合下游客户,抢抓国产AI算力机遇

对行业来说,这笔收购更重要的是影响是推动了芯片上下游产业链的整合。5月26日下午,海关信息和中科曙光均举办了今年一季度业务沟通会,这笔交易成为投资者的关心重点。

海光信息总经理沙超群在回答搜狐科技提问时表示,此次并购将优化公司从芯片到软件、系统的产业布局,汇聚产业链上下游优质资源,实现“强链补链延链”,提高技术协同效应。

“双方还将在在研发、供应链、市场销售等方面叠加发力,聚集核心优势力量共同投入高端芯片及解决方案研发,打造更有竞争力的技术方案,提升品牌影响力。”

从业务层面看,这两家企业位于芯片产业链上下游。海光信息作为芯片设计企业,产品包括兼容x86等主流指令集的高端通用处理器(CPU)和以GPU架构为基础的协处理器(DCU)。

这些产品主要卖给下游服务器等厂商,中科曙光就是其长期重要客户。在去年的前五大客户中,海光信息唯一存在关联的第一大客户为其贡献了超过40%(近37亿元)的业绩贡献。

随着近些年国产化推动以及新一波AI浪潮,海光信息业绩持续增长。去年营收近92亿元,净利润超19亿元,同比均增长超过50%。

中科曙光近些年则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从高端计算机、服务器市场持续向存储、安全、数据中心、云计算、智能计算等数字基础设施领域拓展,并通过投资,形成芯端云算的产业链布局。

去年中科曙光实现营收131亿元,同比下降8%;净利润19亿元,同比增长4%。该公司表示,这受到贸易战升级,行业竞争加剧,公司重新规划产品定位、调整营销战略等影响。

这两家公司也曾面临同一遭遇,均被美列入“实体清单”。这导致技术合作方AMD停止支持,海光信息不得不自行研发芯片架构,推动产品迭代。

对于为何推动此次交易,中科曙光总裁历军在5月26日的投资者交流会上表达了和沙超群类似的看法。

“这是双方顺应全球产业趋势、服务国家战略需求的重要举措,双方共同投入高端芯片及解决方案研发,进一步推动国产芯片在政务、金融、通信、能源等关键行业的规模化应用。”

双方还均提到,此次合并是为了抢抓以AI为代表的信息产业发展新机遇。目前,大模型训推场景依然需要大量算力需求,尤其是随着AI应用规模落地之后,算力需求有望保持增长。

萨摩耶云科技集团首席经济学家郑磊认为,海光信息的高性能芯片可以为大模型的训推提供算力支持,中科曙光的服务器和云计算等则为其提供了载体和平台,双方通过适配优化,可以提高AI计算的性能效率,满足市场对AI算力的增长需求。

“双方还可以共同投入AI芯片等技术研发,加速产品创新迭代,并整合双方市场渠道和客户资源,共同拓展AI市场,尤其是政务、金融、通信等关键行业的国产替代。”郑磊表示。

芯片行业开启纵向重组,并购趋势将升温

自去年以来,国内已先后出台多项政策鼓励上市公司并购重组。海光信息这笔交易也成为今年5月16日修订后的《上市公司重大资产重组管理办法》正式发布后,A股上市公司首单吸收合并交易。

该办法为提高重组效率,大幅简化了审核流程。业内分析称,这有利于科技型并购重组、蛇吞象式并购重组、央国企并购重组,以及链主企业主导的并购重组。

此前,国内半导体行业已发起多项重组,比如模拟芯片杰华特收购天易合芯、国内EDA龙头华大九天收购芯和半导体等,但这些多是同业公司之间的并购。

余凯尔提到,以前更多是芯片行业内部横向并购,或者下游整机公司收购上游芯片公司,而海光信息这笔交易是芯片公司收购下游整机公司。“作为供应链强势一方的核心芯片公司主导实现产业链整合,未来这样的案例会越来越多。”

郑磊也认为,国内芯片行业有望迎来更多的产业链整合机会,上下游企业之间的收购合并将成为常态,从而推动我国芯片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自主化方向发展。

同时,随着国产替代将成为芯片行业发展的主旋律,具备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优势的企业有望在行业整合中占据主导地位。这些企业将通过收购整合等方式,加速国产替代。

英伟达CEO黄仁勋此前称,其在中国的市场份额从几年前的95%下滑到了目前的50%。这些空出来的市场大部分都被华为抢食,但也给海光信息等企业分了些汤。

“在政策鼓励和市场需求的双重驱动下,预计会有更多的资本流入芯片行业。同时重组后的协同效应将逐渐凸显,企业的业绩和估值有望得到提升。”郑磊表示。

随着海光信息完成中科曙光并购,其将成为员工总数超8000人的芯片巨头。但双方还需在组织架构、业务整合等方面进行调整磨合,以实现更好的协同效应。(头图由AI生成)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天火虎新闻网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33264.html

作者: wczz1314

为您推荐

发表回复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3000001211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